WFU

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

親餵瓶餵大不同




華人泌乳顧問協會在 2019 IBCLC DAY 舉辦了「嬰兒頭頸發展國際研討會」,對嬰幼兒口腔結構及吸吮吞嚥有深入研究的講師Catherine Watson Genna BS,在會議中以多篇研究及紀錄嬰兒在親餵瓶餵的超音波影片,讓與會者清楚地看到瓶餵和親餵許多不同之處。


臉部肌肉構造



不同的肌肉運動模式


研究指出,親餵時,寶寶最主要是利用顳肌和咬肌,口輪匝肌是放鬆的。杯餵和親餵所使用的肌肉群是類似的,因此若暫時無法親餵的孩子,使用杯餵,較不會影響未來轉換為親餵的過程。瓶餵時寶寶主要利用口輪匝肌,而咬肌的力量是較弱的。若寶寶是用喝奶瓶的方式親餵,媽媽會感覺寶寶像是在嚼她的乳頭因而有不舒服的感覺。使用的肌肉群不同,也會影響咬合和臉型的發展。 


親餵和奶瓶流速差很大


藉由超音波影像,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孩子親餵時,乳頭是在孩子軟硬顎交接處。當孩子下巴向下,舌頭也一併向下,口腔負壓增加,乳頭乳腺管擴張,孩子的舌頭前端向乳暈施壓,乳汁被移出,接著舌頭後段向上將乳汁後送至咽部,同時軟顎向上將空氣排出並保護乳汁不會進入鼻腔。在瓶餵的超音波記錄中,可以發現奶嘴不若乳頭有延展性,奶嘴是在舌頭的前端,寶寶一口喝到的奶量是大的,舌頭的蠕動也較不明顯。

瓶餵學問大


如果孩子因為某些因素需要瓶餵,我們也可以盡量模擬親餵的狀況,讓孩子在瓶餵時感到舒適。使用傳統瓶餵的方式(孩子斜抱,奶瓶直立,奶嘴中充滿乳汁),由奶嘴出來的奶量及奶速相對親餵時是較大較快的,孩子為了保護呼吸道而必須努力吞嚥,這樣的餵食可能會讓孩子感到壓力。孩子若表現出:奶從嘴角溢出、轉頭、推奶瓶、手張開、甚致發生嗆咳的情況,照顧者可以試看看調整瓶餵的方式及讓孩子稍作休息。若孩子是斜立地喝奶,因孩子的耳咽管較平,也可能發生奶溢流至耳咽管,增加中耳炎的風險。 


嬰兒主導式瓶餵


什麼是嬰兒主導式瓶餵?首先我們讓孩子坐直,照顧者將奶嘴貼近孩子的上唇,由孩子主動地含上並盡量能含到奶嘴的底部,照顧者避免強硬地將奶嘴放入孩子口中。親餵的前幾分鐘排乳反射尚未啟動時,孩子是沒有喝到奶的,瓶餵時也可模擬這個過程,讓孩子先單純地吸吮而沒有吸到奶。親餵時孩子會有間斷的休息,瓶餵的過程孩子也需要休息使呼吸順暢,這個時候照顧者可將奶瓶稍微放低但不移開奶瓶。許多照顧者會擔心奶嘴中若沒有充滿乳汁,孩子會喝到過多的空氣,但這些喝入的空氣,在吞嚥過程,軟顎向上覆蓋鼻腔時空氣也隨之排出。不論親餵瓶餵,解開孩子的包巾和手套,讓孩子能在喝奶的過程中更能主動地參與及表達他的狀態。


甜蜜的親子時光


不論是親餵還是瓶餵,餵奶的過程都可以是親子間的甜蜜互動。親子間的眼神交流,低聲呢喃,肌膚的接觸,對親子都是很珍貴的連結。讓孩子在喝奶的過程,運用五感去探索和學習,父母也藉由孩子的聲音及肢體反應觀察孩子所釋放的訊息,相互認識的過程,正是育兒生活中最有挑戰但也最寶貴的部分。